一球茶業(yè)中秋有茶相伴,微故事征集一等獎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一球茶業(yè)中秋有茶相伴,微故事征集一等獎

  茶友故事|喝的是茶,承載的是舊時光記憶

  「中秋有茶相伴」微故事征集一等獎

  @于文國

  62歲山東

  你穿過了我的一生,

  亦包括這月圓時分。


  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后半期的我,60年代初才開始真正意義上記事,與茶葉的相識,是在上小學的時候。

  在低矮的三間茅草房子里,一次家中來客人,母親手把手的教我,將一褐色紙包裹的又黑又粗糙、似小碎雜草沫沫的東西,放于大瓷缸水杯里,然后倒?jié)M熱水,稱之為客人泡茶。

  那茶水它到底啥味道,那次我只負責幫忙給客人倒水,父母親誰都沒讓我喝一口,說是小孩子家不宜喝茶水。

  我喝到的第一口茶,是在山間田野,讀初中的第一個麥收假期里。大人孩子都在生產(chǎn)隊大田里一塊忙活搶收,母親為了能除熱解乏,將飯與水送到地頭,水壺中加了一把招待客人的茶葉。別無選擇,吃飯時我渴得急忙大口喝,幾口吞下,有些呲牙咧嘴了,心里在琢磨:這就叫茶水嗎?

  1976年年底,高中畢業(yè)的我,有幸被挑選進公社大院,從事新聞報道的寫作工作,與早先的徐老師、董老師三人同屋。

  沒幾天的功夫,我便發(fā)現(xiàn)他們有個習慣,早上上班不久,每人都會打開辦公桌下面的抽屜,取出黃色紙袋里裝的茶葉,泡在茶缸(鐵制水杯)里。他們見我有點好奇的眼神,一天也給我來了點,同時道出原委:寫好東西需動腦筋,離不開它,常喝茶水能夠提神助力呀!

  從此,我也仿效,忍痛去供銷社買茶,也是當時唯一的購買處,且每回都是直奔著便宜處去,花兩三塊錢買回一包,開始了我人生早期的正式喝茶。

  之后,經(jīng)過一番拚搏,并隨著工作職責和環(huán)境的改變,偶爾也可以接觸到單位的招待茶。這時候的我才真正明白,茶水并不都是苦的,而是因茶葉的品種、品質(zhì)以及泡茶數(shù)量多少等因素確定。因此,我開始了許少的選擇,時常喝的茶水,其味道和口感也有所改進了,有了絲絲的清香。這或許是改革開放后,我所嘗到的甜頭之一。

  盡管如此,工作需要快馬加鞭,對茶的理解仍淺償輒止,對茶葉的品種、優(yōu)劣等級等更是一知半解。

  伴著改革開放洶涌浪潮滾滾向前,城鄉(xiāng)工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等日新月異,農(nóng)民大幅增收,工資收入也成倍地增長,吃穿用都不那么拮據(jù)了,我及我家庭里飲茶習慣也開始徹底的講究:茶杯、茶壺、茶桶、茶盒等茶具煥然一新,尤其是盛裝茶葉的桶與盒子,因購買著不同品種的茶葉而必須多備用。

  招待客人的茶葉,也不再是當年不敢問,有了更多的挑選余地,客人好哪一口,就可立馬沏上哪一種茶葉。

  也隨著自己閱歷與年齡的遞增,對喝茶愈來愈有門道,且兒子先后成家立業(yè),讓我省去不少心,我對茶文化的愛好也因此更上一層樓。春喝青、夏喝綠、冬喝紅茶,并不斷地添加新品種。

  現(xiàn)在全家人都會喝茶,凡是想喝的,隨時隨地都能泡上。每逢中秋或者一些重大節(jié)日,送茶禮也是首選。再也不必等家里來客人,才能喝上茶了。在我臨近退休和這之后,常根據(jù)自身條件,以茶代酒,精神煥發(fā),身體少鬧毛病。每年用在茶品上的消費,不知道要比往年翻了幾倍。

  茶葉,不僅被人們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與愛好,也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向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各類茶社茶館興起,更為茶友們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更方便的平臺。

  以茶會友,弘揚茶文化,茶葉發(fā)揮著本身價值以外的作用。中秋佳節(jié),以茶相會,喝的是茶,承載的是舊時光記憶。